无障碍浏览 | 关怀版

首页 > 信息公开专栏

标题:白沙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索引号:721219029/2021-00017 分  类: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发文机关:白沙黎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成文日期:2021年03月18日 文 号: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8日 主题词:十四个五年规划;国民经济;二0三五年

白沙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白沙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白沙黎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1


目     录


1

第一章发展基础2

第一节发展成就2

第二节经验总结7

第三节发展短板9

第二章发展环境12

第一节“十四五”发展外部环境12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所处阶段15

第三章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16

第一节指导思想16

第二节基本原则17

第三节发展战略18

第四节发展定位20

第五节主要发展目标21

第四章优化国土空间资源构建发展新格局26

第一节推进国土空间规划26

第二节构建城镇体系新格局28

第三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30

第四节优化生态空间布局33



第五章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发展支撑36

第一节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36

第二节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37

第三节构建大数据信息网络体系37

第四节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39

第六章深化农业结构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43

第一节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43

第二节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46

第三节强化农业发展保障48

第七章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培育新兴绿色产业51

第一节做优做强特色产业52

第二节培育扶持新兴产业52

第三节加快产业园区建设53

第八章创新发展新业态构建现代服务体系54

第一节大力发展文体旅产业55

第二节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58

第三节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60

第九章推进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66

第一节做大做强中心城区66

第二节打造特色产业小镇68

第三节做大县域人口流量72

第四节继续巩固脱贫成效73

第五节改革推进乡村振兴75

第六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77

第十章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白沙82

第一节加强生态保障建设82

第二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85

第三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87

第十一章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91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91

第二节高质量推进健康白沙建设96

第三节发展文化体育事业101

第四节发展其他社会事业104

第十二章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幸福白沙107

第一节积极扩大社会就业107

第二节提升社会保障能力110

第三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114

第十三章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115

第一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优势发展活力115

第二节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县域创新能力117

第三节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21

第十四章推进安全建设,打造平安白沙123

第一节加强党的建设,统领白沙发展123

第二节加强政治建设,构建法治社会125

第三节弘扬白沙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27

第四节加强安全建设,增强发展保障129

第五节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治理示范区132


第十五章完善规划保障和实施机制135

第一节强化分工落实135

第二节完善政策配套136

第三节强化监督评估137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县从生态立县到生态兴县、进而为生态强县夯实基础的重要五年。科学制定和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是关系白沙县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白沙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白沙黎族自治县委关于制定白沙黎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制定实施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县委团结全县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创新实干,打好脱贫攻坚这一硬仗,发挥好生态环境这一优势,积极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全力应对“三个大考”,答好“三张答卷”,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时期白沙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实施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扶贫、综合保障性扶贫、精神扶贫、社会扶贫等十大工程,精准帮扶到户到人。着力开展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网和光网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大行动,推动到村到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财政投入、金融支撑、用地政策、人才和科技、法治五大支撑,助力精准脱贫攻坚行动。完善精准识别和脱贫退出、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信息管理和信息共享、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管理三大机制,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性工作。实施全员下沉、尽锐出战,由县四套领导班子全覆盖联系乡镇和深度贫困村,先后派出315名驻村工作队员驻点74个行政村,2885名帮扶干部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9644146人全部脱贫,4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让20万白沙人民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跨入新高度。积极应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的“阵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抢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机遇,以更优的营商环境服务投资,用更好的生态资源吸引投资,有效提高社会投资热度,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出新业态。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中向好态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56.85亿元,是2015年的1.39倍。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33000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5000美元,依据世界银行划分国家或地区贫富标准(2018~2019版),3896-120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白沙已从中等偏下收入地区跨上了中等偏上收入地区的行列,县域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实力稳步提升。统计表明,全县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15年的47.1:11.2:41.6调整为2020年的41.5:12.2:46.3,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显著下降;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以电子商务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得到有效提升,绿色崛起亮点开始闪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促进了整体经济开启了新的一轮周期性扩张循环。全力推进橡胶主导产业发展,成立橡胶产业发展中心,创新实施橡胶“三统一”模式。持续推进“2个万亩6个千亩”产业规划,逐步形成南药、红心橙、百香果、山兰稻等“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产业格局。加大旅游景区软硬件配套建设,实现A级景区零突破。大力推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先后吸引中国拳击等5个国家级体育协会在白沙挂牌成立训练基地,先后承办一批国家和省级体育赛事,白沙体育旅游小镇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促进白沙更多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积极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消费扶贫活动,实现总交易额超1900万元,其中爱心扶贫网线上交易额位居全省第四,“白沙良食”区域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态文明扎实推进。完成白沙连接中线高速项目,打通白沙交通瓶颈大动脉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推进白沙快速出口路、国道G361什邦线改建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启动县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整治工程和城乡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标准化建设,着力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全面加强水网建设,启动建设白沙西部供水工程,着力解决七坊镇、打安镇、邦溪镇、荣邦乡等西部地区功能性缺水问题。完成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和县城供水旧管网等项目建设,解决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和县城供水不稳定问题。启动智能电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用电稳定性。扎实开展住宅小区抄表到户工作,有效保障住户正常用电需求。实施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效,推动邦溪镇、细水乡、青松乡创建省级卫生乡镇,持续提高全县卫生一体化水平。全面补齐44个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有条件的自然村全部实现公路硬化“村村通”,城乡供电可靠率达99.78%,自然村光网和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加快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6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完成19个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坚决扛起保护海南“左肺”的责任担当,下大力气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六大专项整治”,全面办结两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案件,探索实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链条严打非法采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启动农村“厕所革命”和环境卫生整治攻坚行动,全部配齐城镇垃圾收集转运站和完成农村存量垃圾整治,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清扫保洁覆盖率100%;建立乡(镇)村管理、部门指导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编制完成全县210条河流“一河(湖)一策”方案,主要河流湖库水质总体优良率100%。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公务、公交新增和更换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汽车,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六个严禁、两个推进”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以管控烟花爆竹燃放为重点,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行林长制,开展造林绿化和义务植树,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83%以上。加大生态直补实施力度,探索形成银坡村、高峰村两个生态移民搬迁有益经验,持续释放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绿色红利”,把符合白沙实际的“两山”转换路径越走越宽。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从经济增长初次分配效益来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956元、13978元,分别为2015年的1.43倍和1.60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海南白沙中学挂牌成立,“两校一园”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稳步推进县医院托管工作,持续完善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开展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配足配齐乡村医生,基本满足群众就近看病就医需求。全面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落实残疾人补贴、孤儿救助等政策,确保困难人员救助保障到位。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就业形势稳中有升。大力实施文化下乡、电影下乡、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切实抓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双拥”、消防、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此外,统计、保密、应急管理、气象、计量、妇女儿童、红十字等各项工作也取得新成效。

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始终坚持党全面的领导,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我为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贡献”活动,大力整治“拖、放、等、推、懵”不作为、慢作为问题,注重在脱贫攻坚等一线工作中锤炼干部、选用干部,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解放、作风转变、能力提升、工作高效,强化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和战斗能力。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拓展,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所有这些成就表明,“十三五”时期的五年,是白沙实现脱贫摘帽、老百姓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是白沙激活生态潜力、厚植发展优势,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的五年;是白沙补短板、强基础,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更高、赶超发展基础更牢的五年。五年的发展成就与发生的深层次结构性转变,为白沙开启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心花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励着全县人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二节 经验总结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三地两区”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克难奋进,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人民群众满意度、安全感不断增强,开创了美丽白沙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摆在核心位置,精心呵护海南生态核心的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松涛水库和南渡江源头治理工程,扎实开展“六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生态补偿范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民生。狠抓绿色产业、林下经济、电商扶贫,加快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短板,让百姓世代守护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县已基本消除区域整体性贫困现象。

坚持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投资。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分批次推进茶园小镇等6个特色产业小镇,加快建设“绿中漫步、园中养生”的海南中心花园,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全域旅游,让全省、全国人民共享白沙绿水青山,让白沙百姓共享生态福祉、共建幸福家园。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立足于欠发达的基本县情和民生突出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实际出发,着眼新起点,把握新要求,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紧扣民生需要,瞄准民生短板,让人民实实在在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战略定力和发展耐力,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统筹施策能力、抢抓机遇能力、依法执政能力、防控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在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上下功夫,推动“十三五”经济社会各项高质量发展任务落地落实。

第三节 发展短板

“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令人振奋。但是,透过这些成绩的背后,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亦不断凸显出来,成为约束“十四五”时期白沙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补齐。

经济向心力仍然偏弱,内生自主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从资本要素空间流动配置来看,全县聚合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从“十二五”末2015年的0.65%升至了2020年的0.81%,2016~2020年间累计聚合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仅占同期全省累计聚合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6%,表明了县域经济向心力仍然较弱,磁场引力仍然不强,产业结构赖以调整升级源动力明显不足。从资本要素聚合来源看,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所占比重则由2015年的62%降至了2020年的44.3%,表明白沙经济的内生自主增长动力尚未形成,主要依赖于外部推力。

产业格局仍处于低层次状态,整体竞争能力依然较差。尽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已取得预期成效,但整体产业体系仍处于低层次格局,抗风险能力弱。2020年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仍高达41.5%,整体经济极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出现波动,经济增长基础仍欠牢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20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仅为12.2%,工业化水平严重落后,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不高,产出效率仍然较低,园区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尽管得到有效的调整,但传统服务业仍主导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欠缺发达,经济增长的知识含量偏低,整体产业竞争优势不强,与人均GDP达3000美元以上对应的产业体系显得不相适应。

城镇承载功能依然较弱,要素空间流动配置平台狭窄。城镇作为融合城市与乡村基本元素的地理单元,是县域经济要素流动配置和产业集聚成长的空间承载平台。就城镇发展现状来看,公共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科研、金融、通讯、商贸、物流、信息等生产生活空间集聚所需服务性基础配套仍欠完备,制约了产业空间集聚成长和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城镇生产生活,阻滞了城镇化进程,2020年末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0%,全省为59.7%。其次,从城镇向心力形成的核心要素来看,全县城镇普遍存在人口规模偏小的现象,县政府所在地牙叉镇人口规模尚不足5万人,其余建制镇或集镇人口规模最大不到3万人,最小仅0.6万人,与城镇向心力形成所需5万人基本要素相去甚远,难以产生磁场引力吸引经济要素流入聚合配置。

比较优势转化经济优势仍然缓慢,绿色崛起任重道远。白沙以生态良好著称,有“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的美誉。它不仅是海南生态核心功能区,也是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松涛水库80%的集水面积在白沙境内。全县大小山峰有440座,拥有海南省第二高峰鹦哥岭,森林面积267.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47%。尽管目前已初步建成罗帅天涯驿站、老周三黎寨、阿罗多甘共享农庄、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圣哒哒湖畔公园旅游景区、白沙陨石坑、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霸王岭森林自然保护区、白沙牙叉原生态茶园小镇等生态旅游项目,但旅游业整体品位仍然不高、产品品种较少、个性化不突出、产业链较短,难以满足现代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生态比较优势仍未完全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四五”发展外部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将对十四五时期国内各地扩大开放、参与国际竞争与协作带来巨大挑战。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形成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绿色消费与生态化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后脱贫时代”国家对全面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持。

从省内环境来看,海南作为全球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继2018年提出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后,2020年又印发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划定了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时间表,加快培植海南经济融入全球新优势,着力打造中国改革开放新高地,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红利”和集成创新形成的“制度红利”为白沙聚合国内外经济要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将会给海南,以及白沙建设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创造新机遇。

从县内情况来看,白沙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绿色红利”长期向好、强劲发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给地方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转型发展带来的新机会,与白沙生态优势叠加融合,形成了新动能和综合效应,为白沙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随着儋白高速的通车结束了白沙县城不通高速的历史,使白沙融入全岛同城化的高速路网中,极大地便利白沙与海南南北两极和东西两翼的联系,迎来新一轮经济要素涌入配置和产业集聚成长潮。“十四五”期间,广湛高铁、湛海高铁和粤海铁路的对接,将使白沙与粤港澳大湾区有机融合提供便利。白沙县的全面脱贫为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县“十四五”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表现为:

——岛内市场有限海南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的基本省情仍未改变,经济向心力总体依然不强。多年来,在31个省份GDP排名中,海南实现GDP仅高于西藏、青海、宁夏省份保持第28位不变。2020年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分别为11.1%和5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9个百分点和0.9百分点。加之作为一个典型的岛屿型独特地理经济单元,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生产成本高,创新能力弱,产品竞争优势不突出,加之房地产转型阵痛尚未痊愈,经济向心力依然不强,难以产生“回波效应”吸引国内外经济要素流入配置加快发展。

——产业转型受环保制约。白沙作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区和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优劣关乎海南的生命线,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提升经济增长技术含量受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诸多约束,经济增长新动能可选路径不多。

——面临区域间激烈竞争。白沙与同处于中部地区的琼中、保亭相比没有区位优势,与五指山市相比又缺乏传统行政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方面又缺乏明显竞争力。在资源和环境同质化背景下,如何挖掘白沙自身优势,走一条符合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白沙在十四五期间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所处阶段

随着全面脱贫任务的完成,海南全岛自贸港建设的推进,白沙县将进入对外开放的新起点和迈进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新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阶段特征。

——经济快速发展期。“十四五”时期,我国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将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飞跃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县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偏上水平,标志着全县经济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产业结构升级期。“十四五”时期,我县处于迈向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关键时期,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工业规模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县将逐渐形成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合理化。

——自贸港建设推进期。“十四五”时期将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全面实施的阶段,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有效监管基础上,有序推进开放进程,推动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并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时期。

——城镇发展加速期。到2020年,白沙县域城镇化率达到40%,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十四五”时期将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加快中心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社会发展优化期。社会发展由注重总体发展向注重共享发展转变。“十四五”期间将更加强调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平性和均等化,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更大力度地将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转移,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收入分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第三章 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紧扣《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加快建设美丽白沙为总抓手,加强系统谋划和统筹协调,深入实施“三区一地一园”新发展战略(即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两山”理念践行示范区、海南中部生态与文体旅游示范区、海南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海南中部生态特色农业基地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心花园),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经济总量和人口“流量”,建立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生态与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经济体制,建设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推动全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加快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民族特色浓郁、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安定、宜居宜业宜游”的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心花园,奋力谱写海南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的白沙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确保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白沙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坚持生态兴县强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把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立县”向“生态兴县”“生态强县”跨越。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农村巨大潜力。深入推进质量兴农战略,做强做优白沙生态特色农业。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白沙的农村焕发勃勃生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化为切实行动,激发全县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伟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建设白沙百姓美好家园,增进人民福祉,使白沙各族人民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牢牢把握白沙欠发达和地处生态核心区的基本县情,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战略目标引领。坚守白沙在海南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努力在参与国家战略实施中提升白沙发展质量。充分发挥白沙生态环境优势,抢抓新机遇,加快培育具有白沙特色的合作竞争新优势,依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走出一条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心花园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开放合作发展新路子。

第三节 发展战略

生态立县战略。生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白沙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地将生态立县战略提升为生态引领的支撑战略。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寻求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白沙自然生态的特色和优势,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

产业强县战略。牢牢抓住发展这一要务,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抓手,以三产促二产和一产带二产为原则,延伸和拓宽产业链,优化产业体系,夯实发展韧性。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新兴绿色产业,构建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绿色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引领县域经济稳健发展。

创新驱动战略。牢固树立和深入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驱动作为白沙发展的核心战略,使之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引擎。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通过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和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创新来激发白沙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开放带动战略。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姿态和心态融入区域发展,建立健全开放合作新机制,广泛参与多区域多层次交流合作,实行扩张性发展,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协同共享战略。牢固树立和深入落实协调和共享发展理念,统筹区域间、产业间关系,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增强全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四节 发展定位

着眼于白沙发展阶段,以白沙地域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美丽白沙建设为总抓手,加强系统谋划和统筹协调,深入实施“三区一地一园”新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即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两山”理念践行示范区、海南中部生态与文体旅游示范区、海南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海南中部生态特色农业基地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心花园。

海南自由贸易港“两山”理论践行示范区。依托白沙县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本底,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和发展新模式,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注重生态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将白沙打造成为“两山”理论实践新高地,为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做出积极贡献。

海南中部生态与文体旅游示范区。以“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落户白沙为契机,全方位推进白沙体育产业发展,形成以体育产业为龙头,生态环境为依托,黎苗民族文化为特色,带动县域体育、文化,以及相关旅游业、商贸业、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局面,实现生态与文体旅游融合发展,为白沙创建“国际奥林匹克体育训练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海南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白沙将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城镇社区治理样板区,以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依托,巩固和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将数字化建设融入治理全过程,打造出集约高效、精确精细的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海南中部生态特色农业基地。针对白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白沙农产品品质优、品种多,但规模小而散的特点,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绿色、有机、高端的特色生态农业。在稳定橡胶产业同时,高效发展茶叶、南药、咖啡、红心橙、山兰米、百香果等特色种植业,打造成为海南中部生态特色农业基地。

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心花园。充分利用白沙地处海南热带雨林公园腹地的区位优势,以及在中部地区的相对生态资源和规模优势,坚持生态立县,走绿色发展道路,严控生态红线,护好海南生态核心区,打造海南生态保护、生态安全的制高点,聚力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心花园,扛起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白沙担当。

第五节 主要发展目标

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力争到二0三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同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生态强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国范例,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心花园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名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白沙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形成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稳定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生态与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经济体制;健康白沙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紧扣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到2025年力争实现:

——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在质量效益“双提升”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实现年均增速8%以上。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聚焦品牌化、现代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特色农业形成竞争新优势,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着力培育体育运动产品加工等具有白沙地域特色的新产业,建成投产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农林产品加工项目,第二产业效益显著增强;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高水平规划开发生态与文体旅游业,做大做强第三大产业。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生态兴县更加定型成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1%以上,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点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高水平实现机制,探索建立以生态产品价值保值增值为目标的监管体系,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两山”理念践行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产生较为广泛的示范效应。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持续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力争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老旧小区改造和住房保障等有序推进。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加快建设。

——精神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更加完备,文化传承弘扬有序有效,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新发展。“海南中南部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推动晋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乡村振兴全面提质增效。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庭院”行动提质增效。城乡产业要素良性有序流动,打造一批城乡结合示范项目,城乡融合发展深度推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白沙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县域治理示范效应凸显。建立完善与“三区一地一园”建设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白沙、平安白沙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建立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县域治理现代化形成示范效应。

参考《海南省“十四五”规划指标初步设置》和《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结合白沙实际,从经济社会发展、开放创新、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设定了白沙县“十四五”35项规划指标,详见专栏1。

专栏1白沙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实际

十三五”完成

十四五”预期

属性

2020年实际

年均增长(%

2025年预期

年均增长(%

社会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0.9

56.85

5.2

83.53

8以上

预期性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3425

32927

4.7



预期性

3.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1.9

28.65

7

42.10

8

预期性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

16.6

5.1

24.05

7.7

预期性

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2.82

1.82

-5.5



预期性

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33.95



45


预期性

7.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5

4




预期性

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5.2

46.3

6.6

50.8

7.8

预期性

9.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预期性

开放创新

10.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长☆

%

-

-

-

突破


预期性

11.贸易进出口增长☆

%

-

-

-

突破


预期性

1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

-

-

突破


预期性

13.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14.引进和培养人才数量◎

-

282

-

300

1.3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5.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2416

31956

7.4

44820

7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732

13978

9.9

20538

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10.8

6.4

9.5


8

1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3712

2468

39.4

1000


预期性

17.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参照省发布数据


参照省发布数据


约束性

18.人均预期寿命◎

74

-

-

80.5


预期性

19.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1.82

2.1

2.2

3.1


预期性

20.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3.38

6.54

8.9

6.5


预期性

2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5

102.49




预期性

22.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预期性

23.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套数☆

--

424

--

200

-13.9

预期性

绿色生态

2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

0.25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煤/万元

0.2185

0.2045

1.3

0.1928

1.2

约束性

2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资源消耗降低◎

%


完成省下达目标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28.细颗粒物(PM2.5)浓度☆

微克/

每立方米

19

14


11


预期性

29.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8.8

100


100


约束性

3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

100

77.8


100


约束性

31.森林覆盖率★

%

83.47

83.17

0.06

省要求保持81%以上

0

约束性

安全保障

32.耕地保有量★

公顷


24163




约束性

3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19

14


11

2

约束性

34.蔬菜产量☆

万吨

5

2.7

-11.7

3


约束性

35.橡胶产量☆

万吨

4.9

4.2

-3.2

3.5


约束性

1.◎的指标为《海南省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出,并明确牵头单位,2020进行初次考核。

  2.的指标为国家初步提出的十四五指标体系中已明确列出的。

  3.的指标为结合我省“十四五”实际提出的指标


第四章 优化国土空间资源 构建发展新格局

科学配置国土空间资源,统筹考虑区域内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和未来人口分布,构建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 推进国土空间规划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以“多规合一”为引领,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校核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科学编制形成融合发展与布局、开发与保护为一体的白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为目标,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城市、建制镇、产业园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加快“多规合一”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多规合一”大数据管理平台系统,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实行差别化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合理保护利用土地资源。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全面推进耕地保量提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压实耕地目标管理、属地管理责任,以国土规划为引领,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保护。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作,进一步落实管护措施,加强管护责任。充分利用“三调”和下轮规划编制的有利时机,科学预留土地整治空间。以国土规划为引领,推进农业区划工作,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保护。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切实保障县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用地需求给。积极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进一步强化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调控机制。

有效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促进自然资源资产集约开发利用,既要发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在严格保护资源、提升生态功能中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坚持优质服务,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不动产“三权”登记工作,实现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常态化,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节 构建城镇体系新格局

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遵循“生态优先,重点打造,培育新点”的空间战略布局原则,按照“壮大核心、发展两带、开发三极、打造两圈层”的路径,构建白沙“两心、两轴、三极、多节点”的圈层城镇体系格局。

两心。重点打造县城牙叉和西部七坊两个中心城镇,以点带面实现全县均衡发展。主中心城镇为牙叉镇,作为白沙县城主要发展商贸服务和生态旅游等,完善服务设施,重点将牙叉镇打造成服务全县县域经济中心、科教文卫体服务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花园小城。副核为七坊镇,地处白沙县中西部,作为白沙人口第二大镇,打造成县域西部副中心,着重把七坊镇建设成集现代商贸、生态康养、休闲旅居于一体的特色服务中心。

两轴。主要轴线为邦什城镇轴,依托邦(溪)—什(运)公路的交通廊道,以牙叉、七坊镇区为核心,以邦溪、打安、元门镇区为支点构建。次要轴线为牙儋城镇轴,依托牙(叉)—儋(州)公路交通廊道,以牙叉和阜龙为端点构建。通过县域主次轴线连接,实现城镇间有机连接,加强城乡经济联系,增强城乡发展引力。

三极。将白沙县域西、东、北的门户城镇邦溪、元门、阜龙打造成为新的增长极。当前重点发挥邦溪产业园区的集聚功能,毗邻西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把邦溪镇打造成展示白沙民俗风情、绿色低碳理念和集聚特色农林产品加工和流通销售的西部门户,成为白沙县域新的主要增长极。发挥元门和阜龙的生态和红色资源优势,联系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儋州)和海南中部区位中心城市(琼中)的便捷区位优势,将元门和阜龙打造成为县域新的副增长极。

两圈层。以牙叉和七坊为中心,构建县域东西两个城镇圈层。以牙叉为核心,由元门、打安、阜龙、细水、南开组成东部城镇圈层。以七坊为中心,由邦溪、金波、荣邦、青松构成县域西部城镇圈层。

多节点。以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为节点,以乡村道路为网络,通过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相互融合,打造“黎苗民族文化特色村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实现全县均衡发展。

1白沙县“十四五”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县域发展要求,按照集聚、集约、集群、循环、生态发展的原则,实现分工协作、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一带三圈四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带。将邦什公路打造为白沙核心产业带,布局七坊、打安、牙叉、元门风情小镇、荣邦新家园、邦溪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及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的建设,串联邦溪承接生态产业转移示范区、以白沙绿茶和体育中心为依托的文化体育旅游等“两极”,以及邦溪经济发展中心、七坊国际疗养中心和牙叉旅游服务中心等“三圈”,缀起沿邦什线分布的珍珠般的美丽乡村。通过“邦什珍珠链”整体展现白沙独具特色的产业空间布局。

三圈。沿邦什公路分布的牙叉旅游服务圈、邦溪新型产业圈和七坊国际高端疗养养生圈。

——牙叉旅游服务圈。依托牙叉镇交通节点和周边丰富的资源基础,发挥县域中心集散功能,做大做强商贸业和旅游服务业,将牙叉镇周边打造为旅游服务圈,积极开发滨水养生度假、地质科普旅游、热带山地河谷生态旅游、森林养生度假、民族风俗旅游等旅游业态,推进体育产业、文化产业、研创产业发展。

——邦溪新型产业圈。依托邦溪镇、荣邦乡位于海南西部的区位和全县特色资源优势,以邦溪产业园区为核心,积极争取享有海南昌江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优惠政策和海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设邦溪承接生态产业转移示范区,将邦溪地区打造为白沙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主要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医药加工、文体旅用品加工、物流仓储和特色旅游等产业。

——七坊国际高端疗养养生圈。整合七坊及周边乡镇优越生态环境、农林产品资源和丰富水体资源尤其是温泉资源,将七坊打造为国际疗养中心,有效融合休闲、旅游、养生、健康等新型产业,重点发展风情文化旅游、农林休闲旅游、热带森林旅游、健康管理等生态养生产业。

四区。根据白沙地理空间和产业发展布局,以特色产业为主导将白沙划分为四个特色产业经济片区。

——西部轻工旅游综合产业区。包括邦溪镇和荣邦乡两个乡镇。建设邦溪、荣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农林产品、南药等资源型加工业、文体旅产品加工和物流仓储业。利用白沙生态环境的优势,逐步发展碳汇经济,建立碳汇交易市场,促进国家生态补偿政策有效地落实。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科普旅游、文化风情等旅游,积极打造西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部生态旅游综合产业区。包括牙叉镇、七坊镇、金波乡、阜龙乡、打安镇等五个乡镇以及白沙农场,重点发展红色旅游、风情文化旅游、农林休闲旅游、热带森林旅游、健康管理、地质科普旅游等生态养生产业和体育产业,积极建设牙叉旅游服务中心和七坊国际疗养中心。

——东部热带高效农业综合产业区。包括细水乡、元门乡、南开乡等三个乡镇。发展黑米、绿茶、灵芝、瓜菜、白沙土鸡等特色种养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立体农业、农业休闲旅游和热带森林旅游等产业,建设白沙惠民菜篮子工程。

——中南部生态保护和生态服务产业区。在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核心区内,以南开乡、青松乡为主重点发展森林科考、生态建设、生态防护等生态保护和服务产业。

2白沙县“十四五”产业空间布局

第四节 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按照“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总体要求,划定生态红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重点保护和修复热带雨林、水源涵养林、江河湖泊、天然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提升大气、水体等质量指标,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创建绿意盎然的生态核心区。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东南部山区为核心,以重点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和河流为廊道,构建白沙县生态保育体系,总体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的生态空间结构,从“保护绿心”走向“山水相连”的生态体系。

生态绿心。生态绿心包括松涛水库一个重要水体,马域岭、白石岭、斧头岭、红卖岭等15个重要山体、5个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公园和1个地质公园。生态绿心是白沙县生态保护与水土涵养的核心空间。县域内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在县域南部和西南部。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梅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邦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在县域东南部和西北部。县域内有霸王岭国家级森林公园、南高岭省级森林公园、子阳省级森林公园3个森林公园,分别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高质量打造白沙县陨石坑地质公园。

生态廊道。生态廊道是全县指状生长、山水相连的生态骨架。生态廊道包括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3条生态水系廊道,结合县域内自然山体的景观、高程、坡度及连续紧密性等划定的11条自然山脊廊道以及重要交通廊道。


3白沙县主要生态绿心分布

4白沙县主要生态廊道分布

第五章 加强基础建设 强化发展支撑

十四五”期间白沙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优化布局、配套成网、提升功能、适当超前”的要求规划投入指标,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统筹专项资金,统筹推进以“五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推进以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等为主的新基建建设,实施传统基础设施现代化、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城乡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路网方面,围绕“海南生态核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凸显县交通区域优势,构建内联外通新格局。实施外联通道建设工程,谋划推动粤海铁路白沙站(邦溪镇)项目建设,继续推进通用机场项目,申报“海南中部白沙通用航空机场”并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通航综合服务枢纽中心”,加快融入全岛同城化的快速通道建设。实施乡镇快速通达工程,加快实施城镇县国道、省道等改扩建,构建乡镇快速通道体系。依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稳步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提质升级,打造邦什旅游公路百里长廊,更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危桥改造、国家热带雨林公园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强对低等级的干线公路和重要通村公路进行改造升级,基本实现新增省道达到二级公路及以上技术标准,县乡道和重要通村公路达到双车道四级公路及以上技术标准。完善县域公交车站,构建县域公交体系。培育交通旅游新业态,依托综合交通网络,构建集出行、休闲、体验、娱乐、消费于一体的“快进慢游”新模式。

第二节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完善防洪抗旱及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江河健康保障体系,持续推进防洪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水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旱灾害防治、水库运行维护及除险加固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水利信息化综合管理工程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水务一体化工程,加快推进西部供水工程,加快引水工程和水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全面提高自来水入户率,实现自来水户户通,继续做好饮水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第三节 构建大数据信息网络体系

以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网络型、战略性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推进白沙信息化建设。以“广覆盖、深融合、大共享”为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双千兆网络”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县5G网络基本覆盖和规模商用,5G新型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县城区与各乡镇集镇与中心村免费WIFI全覆盖工程。构建便捷民生设施,建设城市统一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等便捷信息服务。以数字孪生一体化智慧监管和治理模式加快打造新型智慧城镇,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赋能传统基础设施,推动城镇公用设施、建筑、交通、能源电力、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拓展和丰富应用场景,打造一批“5G+”、“人工智能+”等应用示范工程,推动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城市公共设施融合部署,构筑集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会治安等于一体的城乡数字孪生系统,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竞争力,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政务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平台化和一体化建设,实施政务(大数据)云融合工程,构建全县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建设数字政府。加密农村通讯网络,推进数字乡村战略,改造升级农村数字设施,实现农业生产基地光纤网络和5G移动通讯网络全覆盖,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将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纳入公共服务和交通整体规划,促进城乡充电网络科学布局,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实现充电网与车联网和能源网的有机融合。大力应用物流新装备、新技术,建设城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行业管理系统,实现物流资源利用、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以及物流管理的三个共同化。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项目。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将新型继承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打造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

第四节 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电力输配网络建设,加快完善电力输配骨干网架建设,加大农网改造升级力度,着力解决产业用电不稳定、农村电网不可靠与低电压问题,构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化电网,提高城乡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启动扩建和新增110KV变电站和新建中压线、低压线工程,力争尽快进入工程建设。加快县城区和乡镇老化线路改造,确保用电安全,提高供电可靠性。加快建设城镇燃气管网,按照“宜管则管、宜罐则罐”原则,打通天然气利用“最后一公里”。重点实施乡镇地区燃气普及工程。分层分级完善县域天然气储运体系。提升油气接纳和仓储能力。深入实施“气代柴薪”工程,大力发展应用清洁能源,加快管网向村镇延伸覆盖,规范农村沼气利用和天然气加气站建设,保障用气安全。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推进县域公共充电桩合理布局,建设城区分散式公共充电设施30处,城区范围内规划5座城市公共集中式充电站。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第六章 深化农业结构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热带雨林公园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农业龙头产业,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节 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针对白沙“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白沙农产品品质优、品种多,但规模小而散的特点,引导农民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绿色、有机、高端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继续实施“稳胶扩茶扩药扩特色”的发展思路。“稳胶提质”做到“三稳定三提升”,提升橡胶产业产值,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扩大茶叶种植,提升茶叶品质,讲好白沙“茶的故事”。

天然橡胶。争取国家和省天然橡胶投资补助和财政补贴政策,落实《白沙黎族自治县振兴橡胶产业十条措施(2018-2022年)》,推广LET超丰收橡胶增产技术,努力提高橡胶产量和效益。加快划定和建设104万亩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成立橡胶协会,吸纳橡胶加工企业、 橡胶合作社、橡胶经销大户及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参与协会。保障橡胶产量2025年达3.5万吨。

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我县橡胶产业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努力向空间要成效。一是发展橡胶林下种植。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南药种植,形成以南药为主,其他药材为辅的多元化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利用省“南药生产基地”政策,扩大“南药(黎药)”种植规模,建设黎药南药“大观园”、中医药科普基地和南药研发基地。打造“橡胶+益智+砂仁”的发展模式,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建设益智、砂仁等林下南药种植基地,推进牛大力、菊红、石斛、金钱草、胆木、裸花紫珠等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加快发展沉香、降香等珍稀濒危南药资源。在牙叉镇、青松乡、南开乡、元门乡、细水乡重点发展益智等林下南药8万亩。二是发展橡胶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白沙土鸡、五脚猪、肉牛、养蜂等特色产业。

热带特色种植。高效发展茶叶、南药、咖啡、红心橙、山兰米、百香果等特色种植业,到2025年稳步建成绿茶、南药2个万亩产业园,白沙咖啡、红心橙、山兰米、百香果、品牌地瓜等6个千亩产业园,扩大槟榔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我县宜林山场面积广阔以及独特的土壤和气候等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培育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经济价值高的特色农业新品种,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产业格局。

特色养殖产业。在加强环境保护和强化生态恢复的基础上,采用半设施半放养的饲养模式,大力发展柴鸡、肉牛、肉羊、黑猪、蛋鸭等山场养殖基地。发挥各乡镇独有的资源优势,支持特种养殖业发展。加强省外动物疫情传入风险防范及全县养殖到屠宰环节全链条兽医风险管控,提升县、镇(乡)、村三级防疫预警综合能力。重点推进兽医实验室监测预警、动物防疫隔离屏障、突发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追溯、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畜禽养殖与屠宰标准化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健康养殖和“五好畜产品”认证。因地制宜地利用县域小水面,引进澳洲淡水龙虾、罗氏沼虾、澳洲银鲈等,发展高价值的特色渔业养殖。做好禁食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养殖场的退出补偿及动物处置,积极做好引导转型工作。

保障粮菜供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地力水平。稳定粮菜种植面积,提升粮菜产能,提高粮菜品质,不断提升粮菜自给能力。扎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总投资3.1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8万亩。根据我县“菜篮子”建设总体要求,确保我县常年蔬菜基地最低保有面积达到2500亩,推动我县“菜篮子”工程建设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价格基本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第二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着力提高县域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园区农业。鼓励采用多种形式整合全县农业生产资源,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国营农场等龙头带动企业开发建设各类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引领和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到2025年,全县建成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足特色生态农业资源,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发展“共享农庄”。本地培育和外地引进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资金实力较为雄厚、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有效对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入股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在资金融通、设备投资、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提高我县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实施提质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选拔50名养殖种植大户、20家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园区(小区)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针对白沙山地多、平原少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按照“一村一品”的布局,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庭院经济,着力发展菠萝蜜园、百香果园、农家菜园等形式,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村,提高白沙庭院经济集约化水平,有效拓展农户增收渠道。到2025年全县将建设50个庭院经济特色示范村。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打造“白沙良食”等区域公用品牌,围绕打响“生态白沙”系列农产品品牌,培育优势地域品种,积极申报地理标志,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按现代市场理念培育农产品企业品牌和地域品牌,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白沙特色、生态、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山兰米、红心橙、百香果、凤梨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创响一批“乡字号”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白沙绿茶、白沙红心橙、白沙咖啡等名优品牌,形成白沙农业品牌体系。加快推进白沙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质量追溯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大区域农产品品牌传播投入,提升品牌知名和影响力,到2025年,全县知名农业品牌、原产地标记、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数量显著增长。 争取培育2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食品产业)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4个。

第三节 强化农业发展保障

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夯实我县农业发展基础,强化农业发展保障。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加大对国家和省市生态治理资金支持的争取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稳步推进封山育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各项工作,加强农业水源保护,增强农业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林业资源监测与评价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做好林区生物防火带、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森林防火设备和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在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社会各类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和乡村道路的投资和建设力度,缓解农业发展瓶颈制约。抓好耕地保护、土地整理、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加快培育农村流通市场需求的原则,建设、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快递、粮食仓储、供销和运输等物流业态。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完善邦溪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的综合功能,推进其他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和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建设,促进农村流通业快速发展。

构建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科技、信息、资金、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的保障,是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的重要抓手。着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引导不同类型服务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切实落实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培育更多具备提供高端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主体,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支撑与引导作用,鼓励不同服务主体之间分工协作,打造一体化的服务组织体系。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供给。积极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综合配套服务。鼓励各类服务组织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围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专业化的专项服务和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保险和风险防控保障机制。推动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农信社支农服务能力和质效。整合全县农业科技资源,组建热带特色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加大惠农政策力度、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的宣传,加大重点行业领域人才教育及技能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十四五期间,培训重点行业领域人才教育及技能型人才15000多人次。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到2025年,初步建成完善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基于遥感技术的农情业务监测系统,实现主要农作物农情信息的动态监测。


第七章 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培育新兴绿色产业

依托白沙优越的生态环境、多样的农业资源,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着力利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构建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培育体育运动产品加工等具有白沙地域特色的新产业,建成投产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农林产品加工项目,积极按照以农林产品加工为基础,拓展医药和文体旅用品产业,培育适应新技术的绿色新产业,推进邦溪加工产业园区和牙叉新产业孵化园区建设,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扶持新兴绿色产业发展。

第一节 做优做强特色产业

农林产品加工业。依托白沙丰富的热带农作物资源,扩大农林产品加工业规模,提高农林产品附加值,拓展产业类型,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食品和饮料加工业,发展以茶叶、咖啡、山兰米、竹笋、生姜、竹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天然橡胶加工、木材加工产业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业。发展天然橡胶加工产业,按照“种—研—产—售”的链条,拓展天然橡胶加工和综合利用,丰富产品结构。

医药产业。利用白沙及周边地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构建以现代南药制造为核心,集药材种植养殖、药物研发、中间提取、药品制造、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建立现代化企业标准南药材提取基地;加大力度对槟榔、益智、砂仁、巴戟等“四大南药”的研制、开发,不断挖掘和培育新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天然保健产品,提高南药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等相关医药产业,拓展产业类型。

第二节 培育扶持新兴产业

文体旅用品产业。依托白沙现有的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个性化市场需求的日益提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以工业化方式大规模地生产出满足客户不同诉求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互联网技术、3D成像、3D打印等新技术手段,打造具有白沙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用品的相关产业,积极引进高端体育运动产品的加工。

研创产业。依托白沙现有医药、旅游、文化、体育产业,积极引进和扶持文化创意产品、旅游产品、体育用品、科研器材的研发产业。大力发展黎锦、制陶、服饰等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加工业,推进民族工艺产业规模化、 精细化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具有白沙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发展以设计服务、民族民间工艺品、网络信息服务、群众文化服务、文化保护与文化设施服务、旅游商品设计、旅游景点设计、传统工艺现场制作、演艺娱乐、广告动漫等为主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围绕国家热带雨林公园,推进科研基地建设和地理信息产业研发,打造国家热带雨林公园科考基地和围绕热带雨林公园保护开发利用的地理信息小镇。

第三节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邦溪工业园区。把新型产业园区发展作为白沙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工程,强力推进园区提速增效进程,不断提高园区经济在全县工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其对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领作用。优化邦溪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科学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产业配套和综合承载能力。多方筹措工业发展资金,使园区成为项目投资的聚集地、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推动工业园区产业有效聚集,科学定位“一园三片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用足用活土地、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积极引导优势资源向企业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中。力争“十四五”时期,形成五个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一批优质主导产品,实现园区的特色发展和差异发展,做大做强园区经济。

白沙创新服务体。推进白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机构共同参与,集聚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人才培育、展示培训等创新资源要素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第八章 创新发展新业态 构建现代服务体系

依托白沙地处国家热带雨林公园核心区的生态资源优势,挖掘热带雨林公园的品牌效应,实施“旅游+”战略,拓展产业链条,构建以生态服务为根本,全域旅游为基础,以文体产业和康养产业为延展,以电商物流为活力的现代服务体系。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平台建设和品牌创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全县赶超发展的新引擎。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体旅产业

全域旅游。紧紧抓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区、生态观光旅游区、生态特色农业基地”的总体发展定位,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地质遗迹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育旅游、红色旅游等产业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做强“云旅游”展现白沙魅力,将线上流量转为线下客源。依托白沙县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以构建全域化旅游服务体系为支撑,将白沙从线路式旅游向基地巡游转变,激发其内生循环动力,建设成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养生度假、雨林运动、乡村休闲、科研考察功能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依托生态、文化、产业特色实现“旅游+”的跨界融合发展,以景区、乡镇为点,引路为线,串点成面,构建“点-线-面”全域旅游布局。依托G225和S310,建设邦溪、牙叉两个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现白沙旅游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的新突破。继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完成白沙西部七坊、邦溪、荣邦三乡镇共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形成生态旅游、温泉度假、休闲、森林康养目的地;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4A级旅游景区、白沙陨石坑地质公园4A级旅游景区、七坊圣哒哒(阿罗多甘和湖畔公园)4A级旅游景区、九架岭雨林公园3A级旅游景区、邦溪国家农业公园旅游景区、白沙文体中心旅游景区、白沙博物馆景区。推进白沙起义第一枪旧址纪念园、白沙解放纪念园、阜龙乡琼崖革命特委老区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在县城周边、361国道邦什沿线,创建一批集特色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业休闲度假为一体的5椰级乡村旅游点,融合黎苗文化和生态元素,推出白沙特色旅游美食、手信,着力发展以感受雨林生态、节庆民族文化、体育赛事、自然遗迹、飞行观光、热带雨林穿越赛等体验为主多种元素融合的体验旅游,打造海南中部生态与文化体育旅游胜地。

体育产业。紧密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发展,特色化打造“七核”先行,建立白沙体育训练基地体育旅游先行区。继续引入知名赛事,打造国际级训练基地,打造精品赛事,打造竞技性体育运动品牌,扩大集训规模,提升白沙体育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利用白沙县文化体育运动中心的体育产业资源,结合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训练基地、国家攀岩训练基地、国家摔跤训练基地、国家拳击训练基地、海南金林白沙国家航空飞行营地、飞碟射击等,以打造“白沙县全民健身中心及体育文化商务活动孵化器”、“海南省全民健身中心及海南体育训练和竞赛基地”、“中国白沙体育旅游特色小镇”、“国际奥林匹克体育训练基地”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白沙运动员村”、“数字化体能训练中心、体育馆与综合训练馆”、“游泳跳水馆”、“天然水域游泳”、“体育运动科研康复中心”、“航空飞行营地”等项目,吸引更多优秀运动队的入驻训练。打造“训、科、医、教、陪”五位一体,具有“国际标准、白沙特色”的专业化、国际化的奥运备战训练综合体,成为国家队永久性的训练基地。通过打造拳击、攀岩、越野、山地马拉松、航空飞行、铁人三项等全国性特色专项赛事,组织相关体育的培训工作,开展体育用品展销会,开设体育产品免税店。推进体育+旅游发展,依托白沙宜人气候、良好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文化,将体育产业、文化、旅游有机结合,通过文化体育搭台、旅游唱戏,发展赛事集训、户外休闲、森林探险、骑行文化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低中高端各类体育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热带风情的大众化、多元化、体验式的体育旅游小镇。利用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落户白沙契机,充分发挥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和完善体现体育特色的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有效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人才培养开发,不断拓宽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渠道。大力培育本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竞技、体育专业技术、体育外事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依托白沙黎族的民族特色,发挥非遗文化资源优势,做好“文化+旅游”的文章,建设白沙文化创意中心,将黎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与产业、企业、产品深度融合,提升白沙文化知名度、美誉度。深入挖掘黎苗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特色元素,办好“三月三”、“啦奥门”丰收节等活动,将“啦奥门”丰收节打造成全省知名节庆活动。依托通用航空机场,推进“节庆文化+乡村旅游+航空体育”旅游消费新模式,推进“迎七一·庆端午”航空体育飞行活动。用好红色文化、知青文化,结合美丽乡村(连队)建设,打造红色旅游景点。规划白沙黎族自治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医疗、健康、体育等融合发展。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大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视歌剧院等场馆的建设力度,完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设施配套,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扎根基层。创新白沙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运营管理模式、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文化参与程度。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大对全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提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维护等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提高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第二节 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

按照突出特色、高端提升、完善功能、服务民生的原则,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形态建设、功能培育、业态优化、打造品牌等方面下功夫,使传统服务业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驱动和扩内需、促消费的有力支撑。重点发展物流仓储、商贸流通、住宿餐饮业、休闲娱乐、社区和家庭服务业。

物流仓储产业。优化物流设施布局,构建县、乡(镇)、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培育县域商贸物流基地和农产品交易等专业市场。依托交通干线和产业园区,推进工业、农业与物流联动发展,培育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园区等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发展与工业品运输、农产品运输相适应的专业物流,积极发展高速公路、铁路相互衔接的多式联运。支持以冷冻仓库为基础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到2025年,建成适应全县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和综合运输体系。

商贸流通业。抓住城市功能提升、居民消费升级、区域联动发展的战略机遇,优化县域商业网点布局,打造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建设现代化商业体系。推进白沙县城和七坊镇商圈建设,培育新型商贸业态,建设民族特色商业街区和岛内居民免税商品店,配置大型综合百货、品牌专卖、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休闲、娱乐、餐饮、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和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等商贸业态,探索发展智慧商圈、智慧店铺等新零售业,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城区集聚,增强白沙的公众口碑。

住宿餐饮业。以建设旅游酒店为重点,加快高标准酒店建设,解决我县酒店接待能力滞后的问题,满足经济发展和群众消费需求。重点在牙叉和七坊建设高标准酒店。围绕乡村振兴,挖掘乡村住宿餐饮资源,积极推进农家乐和民宿发展。

休闲娱乐业。以滨河休闲娱乐带为重点,建设“南叉河风光带”。在牙叉镇和七坊镇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引进3D影视城等休闲娱乐项目。

第三节 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

生态服务业。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依托,发展白沙特色生态服务业,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谋划白沙参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特许经营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社会参与”运行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示范馆、开拓旅游项目、科研项目、生态赎买租赁等金融项目及其他相关林业经济产业项目,推动白沙成为进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入口。建设服务热带雨林公园建设相关科学考察、教育、科普、生态监测、生态保护、生态应急、生态旅游等产业,将白沙打造成为国家热带雨林公园建设的支撑平台。

电子商务业。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加快“电商化”“本土化”融合,构建适应自贸港发展的现代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支持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乡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升级建设和信息化改造,推进白沙电商精准扶贫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村级服务站点的覆盖建设。继续推进电商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县域电商服务平台,如白沙网、美食网、白沙外卖、同城配送等平台,打造“智慧县域”平台。继续完善电商创业孵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星创天地),提升办公场所硬件配置,优化孵化园区物业管理服务,增强孵化平台促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等“一条龙”创业服务的开展。加大“线上+线下”的高水平、全方位持续培训,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电商服务队伍,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公司和品牌。利用大数据平台,推进电商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发展连锁经营和小店经营模式,融入白沙民族、生态、产业等文化创意。

康养产业。顺应“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和新时代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依托白沙国家热带雨林公园优越的生态养生资源,以健康为手段开展养生度假,发展气候治疗,推进森林浴养生、生态养生、中医养生、旅游养生等特色养生项目。推进以医疗卫生服务、康复理疗、护理服务等的健康服务业,以看护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养老金融服务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打造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生态环境较好的康养特色小镇。

社区和家庭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社区和家庭服务发展机制,创新社区和家庭服务新模式,形成社区就业、养老托幼、医疗保健、文体休闲、环卫绿化、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建设社区服务示范点6个,家庭服务示范点10个以上

第九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不断强化产业对就业的支撑作用,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功能,助推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通过中心城镇聚集资源、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立足海南自由贸易港包含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乡村振兴作为推动白沙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围绕“三区一地一园”发展战略定位,积极落实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措施;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巩固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坚持“山水县城”的发展思路,通过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建设一体化交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山水宜居城市,打造智慧县城等措施,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住宿、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增强城区核心地位和经济实力,做大做强县城中心城区,将县城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布局优化、功能完善、文化深厚、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美丽宜居、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县城典范。

拉开县城框架。以体现山水城市格局为主体,突出当地黎族风情特色为重点。大力拓展县城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主城区承载力。围绕服务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公园核心区的目标,推进县城“一城二镇两园”的空间结构布局。将老城区建成县域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海南热带雨林公园的综合服务基地。推进中国白沙体育旅游特色小镇、白沙原生态茶园特色小镇和白沙陨石坑地质公园建设,将白沙农场纳入县城整体规划,使之融入到县城经济发展中,成为白沙黎族自治县经济新的增长极。建设融合山体和沿河湿地为一体的山水生态公园,使其成为县城重要生态载体。

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补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和弱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排水基础设施,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力度,建设雨水排放系统;完善城区污水管网,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加大城市供电、供气、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幅提高中心城区集中气化率和信息化水平。加强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综合规划,建设城市地下管廊,减少破坏性建设和重复建设。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健康城镇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提高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率,建设整洁、卫生、健康、文明、优美的生态城区。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步行街,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对人流的吸引力。以改善居住条件为目标,加大对老城区改造力度,增加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建设山水宜居县城。推进城市生态化改造,推进绿色生态城镇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园林城市。加强城市风貌管控,充分利用白沙县城山水秀美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县城景观,塑造县城特色,增加县城美感,提升县城品位。利用南叉河水系,打造景观风貌。保护城区自然山体,开辟城市绿廊,构建山水交融辉映的自然空间。建设森林城市,构建以公园绿地、防护绿地、街头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五位一体”的绿地系统。

第二节 巩固提升特色产业小镇

以“一镇一产业、一镇一风情、一镇一特色”为格局,巩固和提升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邦溪农产品加工小镇、七坊养生度假温泉小镇、金波山水度假休闲小镇、荣邦雪茄风情小镇、中国白沙体育旅游小镇等6个特色产业小镇。强化产业对就业的支撑作用,用高收入引人,用高品质生活留人,稳步增加城镇人口规模。

小镇规划。按照“多规合一”的理念,加快推进小镇开发边界内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结合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建设用地,规划完善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加强小镇风貌设计、引导和管控,统筹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做到地域文化特色浓郁,建筑风貌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色彩与建筑形态相协调。

小镇产业。白沙县6个特色产业小镇分别主要以绿茶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温泉度假、森林旅游度假、雪茄产业、文体产业为依托。从各小镇的资源禀赋出发,因镇制宜建设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经作、苗木花卉、特种养殖等热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小镇,温泉养生、黎苗文化旅游、会展、体育休闲、影视等旅游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小镇,旅游纪念品制造加工、农产品加工物流,互联网、创客创意、冬季办公、科教等创新创业为特色的小镇等等。

小镇文化。加强对小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发展黎苗小镇的民族文化,古镇古村的民俗文化,温泉小镇的养生文化,红色小镇的革命文化,热带农业小镇的农耕文化,特种养殖小镇的美食文化,热作小镇的农垦文化,加工物流小镇的民间“工匠”文化,热带雨林小镇的生态文化,等等,精心打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特色产业小镇。

小镇环境。完善小镇道路、供水、供电、通信、供气、污水垃圾处理、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小镇小学校、小医院、小文化室、小农贸市场等社会民生设施,加强园林绿化、景观塑造、街景立面改造,综合整治卫生环境,建设森林小镇、园林小镇、花园小镇。

第三节 做大县域人口流量

充分利用白沙独特优势,把促进白沙县域内人口增长、扩大人口规模作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以聚集人口、招引人才、提升人气为主线,着力提升白沙主要中心城镇的人口聚集力,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依托产业聚集人口。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形成以产业为先导、城镇为支撑的互促互融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实体企业和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配合海南省人才引进计划,加大科技兴农兴业,加快引进培育技术型、科研创新人才。积极培育新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白沙全域旅游对游客的接待能力,打造吸引人、留住人的优质景区景点。加大招商和服务力度,吸引国内知名公司总部机构落户白沙。

培育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技能人才引育工程,为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和生态加工制造领域培育引进高技能人才。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引进国内外院校资源,通过技能提升行动来提升技能,将白沙打造成为高等院校的实践实习基地。以“人才链”催生“产业链”,“以产业链”活跃“人才链”,增加人口流量。探索“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下国内外知名赛事落户白沙,借力白沙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以承办竞技赛事、大型全民健身赛事吸引专业运动员、体育爱好者和普通游客共聚白沙。

提升县城资源配置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白沙配置各类资源的能力,吸引海南自由贸易港人力资源向白沙聚集。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全面改善城镇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白沙县城门户形象,增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引导白沙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有序推进非户籍人口在县城落户,实现人口回流聚集。营造新移民创新创业乐土,实施青年人才筑梦工程,大力倡导互联网“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式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前来白沙安家落户。为创业团队和创新人群制订细化落实方案,释放政策效应。围绕“人口聚集+人才引进+就业创业+社保服务”思路,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流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县城能级更新,推动白沙形成生态环境引人、生态产业留人、宜居城市聚人的新局面。

第四节 继续巩固脱贫成效

继续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攻坚力度和政策强度。利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有利契机,进一步落实好有关帮扶政策,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适当提高贫困的标准。巩固拓展期的减贫对象应该参考相对贫困的标准,重点考虑绝对贫困时期的边缘贫困人口,扩大享受扶贫政策的人群范围,制定动态化的减贫机制,进一步弥补“两不愁三保障”的短板,到2025年,“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完善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提高帮扶的精准性、灵活性和科学性。在精准帮扶的基础上,提高脆弱群体的收入水平和发展能力,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巩固完善减贫机制。设立五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四不摘”要求、“三不减三提高三加强”措施等总体稳定,实施分类优化调整,完善巩固拓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留足政策过渡期,提升巩固拓展的成效。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常住人口全覆盖监测,紧盯易返贫致贫关键因素,建立定期监测、分类预警、动态帮扶机制,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脱贫不返贫,易贫群众提升生活质量不致贫。强化兜底保障体系,构建精准防贫返贫体系,筑牢持续脱贫防线,从源头上筑起发生绝对贫困的“拦水坝”。建立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村庄的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再完善,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衔接。加强搬迁社区治理,优化管理服务,引导搬迁人口参与当地社区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融入度。

坚持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和示范推广等方面作用,把产业提质增效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继续补齐人才、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打造好富民兴村的民生工程,构筑脱贫致富长效机制。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建立就业人口动态管理平台,实现就业需求和用工需求有效对接。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村集体的发展能力。通过提高产业持续性和就业稳定性,拓展农村人口的致富渠道。

坚持创新绿色减贫举措。继续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完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全方位综合监测体系以及考核评价标准,定量客观地综合监测和评估各个地区的生态贫困状况,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双赢。

第五节 改革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乡村振兴规划引导。持续优化乡村布局,强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搭建青年人才、务工能人等回流农村创业平台。做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党员先锋、农民代表、致富带头人“四支队伍”的培养,通过乡村振兴“领头雁”引领群众致富。遵循“产村一体、产村相融”的理念,注重农商、文旅融合,谋划培育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做好乡村特色产业布局。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结合共享农庄建设,策划包装引进企业共同参与,打造生态旅游示范村,发展特色民宿。打造好村级智慧旅游平台,做好线下线上相融合的销售与推介。

深入激发乡村发展动能。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完成农村承包地、农村房地一体及集体建设用地统一确权登记发证。推进农房报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通过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保险和风险防控保障机制,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构建为农服务流通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农信社支农服务能力和质效,大力发展和用好农业保险,争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

推进垦地融合发展。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激活经营机制,按照垦地融合发展的原则,深入实施农垦“八八战略”,推动垦区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打造重要国有资本投融资平台。稳步提升农垦集团盈利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发挥综合运营商作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贯彻落实系统观念,切实推动“空间规划一体化、产业融入一体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土地利用一体化”,推进垦地融合发展,将农场连队(含县属农场生产队)纳入统一国土空间规划,合作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产业加工园等重大项目,建立垦地联合主体。推进垦地规划、土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进一步融入地方,开创垦地融合发展新模式。切实发挥农垦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第六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位置,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统筹制定全县村庄和居民点现代化、产业化、旅游化改造提升计划,确保农村和垦区发展与自由贸易港建设同步推进。根据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发展趋势,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标准,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设美丽乡村。到2025年底建成5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力争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同时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示范村和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度假景区。引导村庄从原有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转型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业和特色生态农业全业态融合。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体育休闲、疗养度假、雨林探险等结合,将单一的农居点升级为有特色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基地。

培育中心村。现有规模较大的村庄和其他仍将存续且有发展潜力的一般村庄,在现有基础上培育成“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设施配套”的中心村。重点是完善乡村路、光、电、气、水“五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灾害应急避险等公共服务设施,菜市场、商贸点、配送站、文体活动场所、停车场、乡村小公园等生活服务设施,增强集聚农村人口和乡村产业、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功能。

保护特色村。红色村寨、黎村苗寨、文化名村、好景名村、特产名村等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突出的村庄,保护和修复成特色鲜明、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功能的特色村。重点是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村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维护特色村民族、地域、乡土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

提升城郊村。城市郊区、县城周边和建制镇镇墟内等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的村庄,融入城市和城镇镇墟,建设成为城乡融合型、生态型社区。重点是在形态上保护乡村风貌、治理上体现城镇水平,推动城乡交通无缝对接,供水供电通信和垃圾污水处理一张网,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强化服务城市功能,承接城市功能外溢,积极探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撤并偏远村队。处于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区内或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易发地段的村队,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实行异地搬迁,重建美丽村队。重点是结合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脱贫攻坚,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坚持村队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区域进行安置,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搬迁撤并后的村队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

持续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完善乡村“五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引导人口聚集集中居住。将美丽乡村建设拓展到“美丽连队”,整合“居”散小连队、空心连队,增强“居”的服务功能和发展活力。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做好农村危房改造。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潜在地质灾害区域居民点实施易地搬迁。加快推动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管理服务智能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十章 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白沙

实现绿色发展是白沙工作的重要主题,必须统筹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凝聚“生态环保是底线”的共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创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海南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扛起白沙担当。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障建设

补齐生态环保设施短板。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水务一体化工程,加快推进西部供水工程,加快引水工程和水网建设。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对污水、垃圾处理等问题的制度集成创新研究,加快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确保环保基础设施建得好、用得上。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汽车。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突出打造海南热带雨林公园核心区的名片,深度挖掘热带雨林资源,加快建设热带雨林公园、松涛水库等重要生态景点和南渡江、珠碧江、石碌河等重要生态廊道,构建白沙的生态安全网络体系,有效改善生态空间结构,提升整体生态功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我县主要河流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平,增强湿地生态功能。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和热带雨林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巩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果,不断抓好林政管理、森林防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因地制宜推进道路林网化、水系林网化、农田林网化以及农宅林网化建设,不断拓展林地增量途径,增强林地生态服务功能。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加强生态保护、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积极推进以水土流失防治、山、水、田、林、库(塘)生态保护和矿山生态修复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实施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加强生态监管建设。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严格控制城镇开发和产业园区的边界,严禁生产生活空间挤占生态空间,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整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利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开发带来的契机,谋划白沙参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特许经营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社会参与”运行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示范馆、开拓旅游项目、科研项目、生态赎买租赁等金融项目及其他相关林业经济产业项目,推动白沙成为进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入口。发挥生态优势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培育生态产品品牌,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学习发达地区经验,充分利用“国土三调”摸清资源底数,通过生态资源标准化市场交易,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制度,完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体制机制。探索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适时启动近零碳排放示范区试点创建活动。以碳汇项目设计为突破口,力争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在完善林业碳汇交易体系等方面做出白沙贡献。

协同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发挥生态区位优势,积极参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探索通过租赁、置换、地役权合同等方式规范流转集体土地和经济林,逐步恢复和扩大热带雨林公园的自然生态空间。加强海南长臂猿、坡鹿等珍稀濒危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拯救保护热带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加大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中国(白沙)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端智库,深度研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落实国家、省、市县分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和海南省相关部门支持,创办“全球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论坛”“热带雨林大型国际会议”,永久落地白沙,持续放大论坛、国际会议亮名片效应,获取更多智力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白沙建设。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对污水、垃圾处理等问题的制度集成创新研究,加快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确保环保基础设施建得好、用得上。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实施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下降。综合整治大气、粉尘、噪音、工业建筑废弃物、土壤等污染问题,加大环保、林政执法力度。继续贯彻省委30条要求,抓好“六个严禁”“两个推进”,落实重大节日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完善大气污染精细化管理机制。扎实开展旅游景区周围、公路沿线和重点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河道管理与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着力恢复水土流失区等生态敏感脆弱区域,开展白沙境内珠碧江等主要河流综合整治工作,推进农业污染源污染治理,全面系统提升治理能力,保护好海南的“左肺”和“三江源”。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推动智慧环保监管,建立涵盖白沙县的全域的环境监控网络。完成我县空间自动站建设1个,南溪河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建设。不断加强监测站自身建设,加强监测人员和设备投入,实施南渡江和珠碧江跨市县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打好碧水保卫战,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我县国控和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100%。治理城乡生活环境,全面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消除城镇黑臭水体,基本解决城乡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到2025年底实现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的目标任务,保护好水的源头,确保水环境100%达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好水产养殖“三区”规划,着力解决养殖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着力提升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按需扩能增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有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示范创建工作,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同时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完成县生活垃圾处理场封场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畜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循环经济。

第三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乡村振兴发展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基础设施、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主要抓手,突出生态机制体制创新,努力将生态经济培育成重要的新增长点,将白沙建设成为生态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充分利用生态建设所具有的生态、经济双重效益功能,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发挥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形成绿色生态品牌,嫁接相关生态产业,广泛开发生态农业、生态经济林业、健康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在现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白沙百里旅游产业带,将生态建设有效融入产业带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广应用先进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建成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开展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建立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负责机制,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工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全面提升工业清洁生产水平。实施工程废弃物现场回收再利用,建立建筑绿色施工责任制和监督机制。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减少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种子种苗、基地生产、加工营销等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生产。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持续推进光伏电站的建设,发挥减排效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保护自然和植被。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大力推进我县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高新建筑可再生利用率;实施交通运输降碳工程,推广节能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清洁能源汽车全部替代公务用车。加快推进轻型物流配送、城市环卫、网约车、旅游车等社会运营领域清洁能源化。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实施《白沙县创建全域近零碳(零碳)示范区实施方案》,启动创建白沙全域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工作,创建邦溪镇绿色低碳重点示范镇、罗帅低碳社区建设、陨石坑近零碳国家地质公园等重点近零碳试点。加强“两违”整治,继续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八抓”工作法,形成整治常态化机制。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认真执行《白沙黎族自治县秸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条例》,全面落实“禁放禁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设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大力推广有机肥;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推进资源化利用示范创建工作;提高全民思想认识,积极开展“四爱”卫生健康大行动,大力提倡“五化”理念,积极构建全民绿色生活习惯,广泛形成体现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聚焦当前社会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努力保持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就业更加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公平、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创造和谐、有序、包容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实施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适应的教育集成创新提升行动。扩大“好校长、好教师”引进规模,实施教师教育振兴工程,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拓展基层教育人才激励机制实施范围。持续推进“两校一园”和重点园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新优质学校培育工程,加强乡镇寄宿学校建设。巩固提升各类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普通高中特色优质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优化学前教育资源,保障幼儿入园需求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持续巩固提升“两个比例”,公办幼儿园幼儿人数占比巩固提升到55%以上,普惠性覆盖率巩固提升至85%以上。建设1所特殊教育幼儿园,满足白沙县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需求;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接受专业教育教师比例达到80%;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断增加,建设2所以上省级示范或省一级幼儿园,13所县示范和县一级幼儿园。新建、改扩建牙叉镇第二幼儿园等8所公办幼儿园顺利开园,加大乡镇幼儿园学位供给,周托制公办幼儿园达到60%以上。完成县幼儿园整体搬迁,学位增加至1000个以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聘保育员及后勤管理人员120人,确保配足配齐“两教一保”。全力支持海南师范大学合作办园,提升学前品牌效应。补足配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园质量。

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到2025年,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接近优质均衡,教育事业发展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小学≤45人班额、初中≤50人班额达到80%以上,新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满足全县特殊教育学位需求,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2035年全面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奠定基础。不断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完成县一小搬迁落地,多方面提升思源实验学校办学条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孤儿、残疾儿童、贫困儿童就学资助政策,继续实施农村营养餐改善计划,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食堂集中供餐计划。完成14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工作,建成1所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残疾儿童就读规模。扩大“专递课堂”覆盖面,为乡村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间教学质量差距,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联合办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片区联合捆绑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及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高水平办好高中教育。适度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大力改善白沙中学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鼓励白沙中学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海南白沙中学进入“省一级学校”行列。

推进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处理好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与学校的财权事权划分,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为学校赋能,推行中小学校校长职级制,为校长赋权,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依托“两校一园”工程,辐射带动我县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充分利用县政府与海南师范大学建立教育联盟合作平台的契机,全面提升我县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白沙县第一小学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海南白沙中学进入“省一级学校”行列。深化白沙中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成果,提高白沙中学办学质量。支持海南师范大学托管工作,提升县第二幼儿园、打安镇幼儿园办学水平。推进民族中学、七坊中学与国兴中学合作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引进2所优质学校托管县城及乡镇各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利用好白沙与海南师范大学建立的教育联盟等合作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新思路,推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坚持“五育融合,五育并举”,实施中小学生特色印记及核心素养提升工程,以乡村学校建设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完善教育各类设施设备,提升办学综合能力。

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强有力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发挥教育发展基金作用,调动教师积极性。拓宽优秀教师技能认定和职称评定渠道,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实施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和培育工程,通过逐年面向全国招聘好校长、骨干教师、返聘优秀教师、购买支教服务教师到校任教等方式,拓宽教育人才引进渠道;引培结合,重点关注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打造优质教师队伍。建立师范生培训基地,促使大量应届毕业生能到白沙县开展实习工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及思想培训,树立师德师风方向标。探索制定教师退出制度,为优秀中青年教师腾出专业技术岗位。探索全县竞聘岗位制度、设置岗位津贴、落实保障性住房、充分利用“教育发展基金会”奖教奖学、完善激励机制等提高教师待遇,减少教师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开展基层教师减负工作,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提升办学保障能力。不断完善各类设备设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优质学校培育工程,推进智慧教育和特殊教育资源建设,提升办学能力。不断投入资金,逐步补充配齐各类学校所缺的实验室器材、音体美器材、计算机等设施设备,改造部分学校教室环境、建造部分学校运动场,提升学校办学能力。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和增加编制等方式逐步缓解学校后勤管理压力,加强学校安全管理。


第二节 高质量推进健康白沙建设

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推动卫生健康理念和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面向白沙当前突出的健康问题和挑战,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建立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深入推动三医联动改革,重点建设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不断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打造健康白沙,切实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构建更加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工程,建强县级疾控中心,打造专业化、数字化、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建立生物安全防范二级(P2)实验室。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健康、精神卫生、采供血、院前急诊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强化艾滋病、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及重大地方疾病防治。完善基础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加强慢性疾病防治和居民健康档案使用。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完善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构建疾病监测综合灵敏、风险预警精确科学、应急处置立体高效、转运救治协同联动的公共卫生安全网。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加大医疗卫生防治、生活方式、保健常识宣传力度,提倡全民健康行为,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有序拓宽城乡居民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开展全域肿瘤筛查,促进妇幼、中小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做好优生优育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重视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水平提升,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加快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统筹医疗资源,建立健全公共和基层医疗服务和卫生防护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医疗、现代公共卫生服务、现代医疗保障、现代药品供应保障、现代医疗卫生监管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六大体系”。持续优化健康产业布局,推动健康产业规模集聚,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更好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进一步优化以县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枢、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网络建设,推动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目标。着力强化县人民医院的功能和作用,将其作为全县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培训、科研、信息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物资设备精良的综合医疗服务指导中心,力争将县人民医院建成优质二甲医院。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人事薪酬、监督评价考核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动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推动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构建“三医联动”信息化平台。加强基金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实施更有效率的医保支付,维护基金安全,推进监管体制改革,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确保基金安全高效合理使用;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优化医疗保障公共管理服务标准化,实现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

加强现代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为重点打造技术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夯实妇幼健康保障体系,开展县妇幼保健院和公立妇产儿童专科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和发展青少年健康、职业健康、老年健康服务,开展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控,在县人民医院建立慢性病和健康管理中心。完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布局和服务能力。加强村级卫生服务室建设,积极推进“村医通”就医直接结算系统建设,完善管理运营制度,统筹医疗机构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医疗服务人员执业技能。加强卫生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实施“十百千”人才发展工程,积极培养全科医生,壮大卫生人才队伍。

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创新发展“互联网+健康”产业,建立健全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的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每个居民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区域平台与海南省平台无缝对接;打造县域“远程会诊中心”、“影像中心”、“检测中心”和“培训中心”,以白沙县人民医院为试点,运用医学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医疗体系,促进基本医疗服务的全县均质化和管理一体化,推动卫生健康迈向智慧化。实现人口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全面支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和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

发展中医药(黎药、南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黎药、南药)在人民医疗保健事业中的作用,加强医疗机构中中医药(黎药、南药)科室的内涵和质量建设,打造民族特色中医药康养示范基地。加快培养和充实中医药(黎药、南药)专业人员,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黎药、南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切实提高中医药(黎药、南药)人才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积极推进中医人才梯队的合理化配置,重点培养中医药(黎药、南药)学科带头人,加快中医专科特色建设,推进中医药(黎药、南药)继承创新。

第三节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城乡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完善区域城乡文化设施共享机制,加强和扶持文化重点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文化公共服务“进村入户”。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投入和运行机制,积极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等活动,加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规划新建县文化馆综合楼、县博物馆、县演剧院等项目,启动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以及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规划改扩建乡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10个、村级文体活动广场40个、自然村文体活动场所80个,建设文化资源共享工程10个,数字化农家书屋20个。推动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建立民族文化资源库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民族特色鲜明、文化浓郁的民族文化园区,建设一批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增加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发展体育事业。致力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增加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传承民族体育运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以城区全民健身中心、镇(街道)健身中心、行政村(社区)健身设施、较大居民区和自然村健身点的城乡四级建设设施网络,推动全民健身普及化。建设县级各年龄层次的游泳、田径等专业体育运动队,彰显体育之乡品牌。

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快智慧广电生态体系建设,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实施力度,不断创新技术手段,解决好边远地区农村群众听好广播、看好电视的问题,全面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水平和质量,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规划新建数字电影院2座,推进电影产业发展。

第四节 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保障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合法权益。完善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在就业、薪酬、参政议政方面享有平等机会。优化儿童福利院机构布局和功能。规范儿童收养工作。推进政府购买儿童关爱服务项目,改善儿童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机制。抓好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加大寻求力度,深入开展“互联网+”寻求服务。加强困境儿童权益保障,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健全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落实孤儿保障、农村留守关爱、困境儿童保障等政策文件,加强福利机构建设,推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拓展儿童福利机构社会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国际青少年交流等项目,在青年教育、青年创业就业等领域取得新成就。

提质升级社会事务。加强婚姻登记机关标准化建设,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区划地名管理,维护地名标识牌工作,加强地名普查成果转化,适时编制出版标准地名词典、标准地名志等地名成果资料。加强基本殡葬服务供给,完善惠民殡葬政策。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慈善公益组织、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其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大力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规范社会组织年度检查工作,力争90%的社会组织每年年检前进行专业审计。持续开始社会组织抽查审计、不规范问题集中排查整改、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等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多种方式不断加强组织综合监管。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推动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建设社会福利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城乡养老机构。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促进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发展养老行业的主体,规范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管理、促进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提高专业化照护服务能力。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发挥农村敬老院示范作用,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敬老院示范作用,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敬老院兜底保障能力。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养老服务公益行动,推动养老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旅居养老、健康养老。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0%。

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推行困难残疾儿童少年学前至高中免费教育制度,提高残疾人就业率,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提升城市无障碍公交车覆盖率,提高社会各领域残疾人服务水平。完善残疾人预防和康复机制,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实施残疾监测,提供综合性残疾康复服务。

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调整优化安置方式。加强退役军人教育和培训,全面促进就业创业。建立健全退役军人优抚保障制度,推进建设新形势下平战结合的新型优抚保障体系。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等规划建设管维。探索推进伤残退役军人康复中心。

完善人口服务管理。整合各部门、各地区人口记录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人口数据协同采集和共享分析,并与国家相关工作有效衔接。建立人口监测预警报告机制,科学设置人口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定期发布人口预测预报数据。完善重大人口政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合理性。

完善社会事务体系。充分发挥红十字、慈善会、基金会等示范作用,深化全民慈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慈善活动,统筹推进“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孤”等社会福利事业,推动福利服务范围逐步向社会公众拓展。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落实军人军属和民兵待遇保障政策,提高退役军人的社会地位。全面做好人武、双拥、统计、档案、外事、侨务、台务、民族、宗教、气象、地震,以及工青妇、红十字、残联等工作,努力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第十二章 着力改善民生 建设幸福白沙

第一节 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稳定现有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发展新就业形态,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打造创业者、就业者友好成长型县域,“十四五”时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大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容纳器作用,以培育青年创业群体为重点,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加强“智慧就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体系,不断提升供给侧参与主体“质与量”,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初创期各项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初创期相关费用补贴等政策措施,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创业培训。落实减税降负政策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有关政策,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稳定就业主渠道。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探索适合就业新形态的管理服务方式,支持劳动者通过新业态实现多元化就业。依法采取降低创业门槛、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措施,支持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推广政府投资项目“以工代赈”制。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专业服务。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易地搬迁劳动力、退役军人、戒毒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和资金投入。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围绕自贸港建设三大产业类型、四个重点领域、十二大重点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工程,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水平。提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就业调查监测体系,强化市场供需、就业信息数据精准对接。加强失业预警监测,建立失业预测预警及防控规模性失业机制和体系,建立和完善就业风险应对防控机制。完善就业权益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建立以社区和行政村为主体的基层就业创业服务网格化平台。

提升本地居民就业内生动力。引导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发挥企业吸纳就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将吸纳就业作为安排重大建设项目的重要任务,进一步促进和扩大本地居民就业。鼓励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慈善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以转移劳动力就业为主要抓手,通过采取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劳务输出平台等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进一步缓解我县企业少,就业岗位不足导致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推动企业厂务公开、民主协商,推进签订集体合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提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面向就业形势和小微企业,建立更加全面灵活的社会保险制度。


第二节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失业保险金待遇,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加快解决涉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适当增加农民缴费金额,提高保障能力。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全面落实职业年金制度,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面,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健康发展。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社会救助兜底工作,社会救助范围覆盖基于居住证制度的全部常住人口,形成完善有效的救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专项救助与低保救助统筹衔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推进“互联网+救助”,使困难群体公平享受救助待遇。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深入实施。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建立低保渐退机制,对脱贫后又返贫的贫困人口,再次纳入救助范围。逐步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加强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优化儿童福利机构布局和功能。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转介处置机制。加强基层志愿者队伍建设。

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定位,通过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住房、市场化商品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等,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以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宗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经济租赁房、危改房和人才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把城镇住房保障作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地和配套建设力度,解决好本地居民和引进人才基本住房需求。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合理确定城镇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完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合理比重。


第三节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稳定物价,使城乡居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不断健全工资制度。持续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全面落实工资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企业各种用工形式工资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强化工资给付保障机制。

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发挥市场在初次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不断增加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充分发挥创业致富的示范带动效应,启动实施“创业在白沙”行动,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推进民间投资和创业致富,鼓励居民财产向资本转化,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扶持小微企业,落实对小微企业各项支持扶持政策,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通过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等增加财产性收入,用好财政补助资金增加转移性收入。稳定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尤其是将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种植户列为补贴范围,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第十三章 深化改革创新 增强发展活力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优势发展活力

国家赋予海南更大改革自主权,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和障碍,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白沙亦要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着力在积极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护航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三级书记”抓营商环境,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方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在执行好现有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实施“极简审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全力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承接、清理工作。大幅度放宽资本的市场准入,当好企业“有求必应”的“店小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引入市场主体评价倒逼政务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提升,打造政务服务的“白沙样板”。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制度体系,做好重大项目台账管理,实行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制”。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加强项目规划包装、完善招商项目审查机制,从规划布局、生态环保、税收、民生等方面精选项目。加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推进产业项目土地利用“先租后让”的供地方式。通过系列帮扶政策,选择在农业高科技、新能源、体育旅游、生态经济、农林产品加工等领域,培养一批白沙本地有实力或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同类型或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来白沙聚集发展,实现以商招商,力争到2025年安排建设10家以上亿元级项目、10家以上5000万级项目,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做大白沙经济总量。

创新人口流动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引导人口与产业集聚。推进引进人才落户政策,探索建立与市场接轨的激励机制,从政策上对人才的工资、福利、职位等进行全过程激励,依据岗位价值和业绩表现,合理确定人才待遇。把个人收入与劳动效率挂勾,突出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原则,充分发挥薪酬杠杆的激励作用,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重点领域进行信息完善,配合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开放公共信用信息、统筹政府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奖惩联动等方面推动政策落实。完善信用奖惩机制。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初步建成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系统,实现重点行业和地区联合奖惩信用信息记录、归集、交换、共享、公开和应用。强化监督管理。将政府公职人员、社会个体与组织团体或企业纳入信用监管范围,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巩固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果,积极营造诚实、守信、自律、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第二节 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县域创新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县将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白沙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打造区域创新平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整体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和政策环境。继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全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催生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准入。优化社会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宣传报道,广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和经验,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提高全民科技创新意识。优化政策环境,出台我县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进步奖励等政策性文件,引导企业加快创新,提升竞争力。优化服务环境,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政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

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落实优惠政策,以政府购买及无偿资助的方式搭建创新创业新平台,帮助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低成本运营,并促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的合理布局。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改革创新使平台设置、人员编制、制度安排等更加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心花园建设需要。健全技术咨询服务购买制度,引进高水平专业咨询机构,在发展战略、治理结构、运作机制、项目策划、产品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谋划,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实验室、知名企业研发总部落户白沙,重点围绕我县资源和产业发展特点,加大热带高效农业、生态保护、林业、文化、体育、新技术研发等产业专门科研服务中心平台。积极引进相关农、林、应急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热带雨林公园保护和建设。建立重点工作闭环式运行机制,按照平台牵总、业务对口、分级负责的原则,创新搭建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建设“四大平台”,推进重大改革事项落地,确保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主动对接“智慧海南”特色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各领域数字化水平,统筹推进白沙智慧化示范应用,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有序自由流通和产业创新升级。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对主要特色产业的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加快产业再创新。加强农业、服务业在技术、基建设施上的交流与合作。集中财力、物力,整合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有效资源,加快服务平台建设,为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提供共用技术服务。积极培育壮大县属企业,充分发挥白沙农场集团公司带动作用,做强做大橡胶、南药等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白沙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建政府性项目、白沙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推动农业农村一三产融合发展的引领作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人才发展战略带动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双轮驱动”,深入推进“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千人专项”引才计划,发挥生态康养优势,创新“候鸟”、“银发精英”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配套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教育医疗、农业农村、民族文化、文体旅游和现代治理等各类急需紧缺人才,更大力度吸引高校毕业生在白沙就业创业,充分发挥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实行落户自由、提高安居保障、支持自主创业等方式,吸引留住更多高校毕业生在白沙就业创业,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我县新特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双轮驱动”,聚焦主导产业引进人才,着力培养本地人才。注重全球招才引智,围绕自贸港建设需求,汇集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园区、法定机构和民营企业的岗位资源,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开展人才服务管理改革,加强和改进人才服务,全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跨部门协同、覆盖全流程的人才服务“单一窗口”服务保障体系。实施打造“白沙白领”育才品牌,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和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加快培养各类技能服务型人才。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阶段性重要项目所急需的特殊人才,探索实施项目化引才,推行柔性人才政策。实施后备人才梯队建设计划。大力弘扬乡贤文化,积极发挥乡贤的独特作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采取优惠政策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流动。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把科技投入作为全县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强化科技事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提高担保公司的担保融资能力,引导企业通过担保公司担保直接向金融机构贷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银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金融贷款主要投向新兴和传统优势产业。县财政加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向高新技术倾斜,向支柱产业倾斜,向龙头骨干企业倾斜,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发展基金和高新技术投入风险基金,完善科技投入体系。

第三节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依托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和自贸港优惠政策,全力融入全岛同城化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投入国内经济循环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推进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实现白沙综合竞争力跨越式迈进。

加快融入全岛同城化。推进儋白协同发展,融入海澄文都市圈。利用邦溪位于海南中西部的区位特点,邻近西线高速、西线高铁和粤海铁路的交通优势,加快与海南西部的对接的便利性,充分利用洋浦的对外交通港口优势和外贸优势,利用自贸港对产业的优惠政策,将邦溪打造为海南中西部对外产业和物流集散中心。利用儋白高速与洋万高速的对接,加强与全岛东、中、西部的联系,发挥白沙在海南中部四县中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的相对比较优势,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协同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积极融入海澄文都市圈,加强与海口的联系和合作,不断获取在人才、科技、文化、教育、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开放的前沿,需要有足够强大的腹地来支撑。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将有助于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处于国内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地的优势和资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上的支撑,为我县产业转型升级和加速发展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广湛、湛海高铁建设,并与粤海铁路和环岛高铁对接的机会,加强白沙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要素流通。

扩大开放合作范围。发挥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创新交流合作机制,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对接门户,注重对国内外、省内外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等优势资源的延伸承接。积极推进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合作联系,深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文化、旅游、农业、生态、康养、防灾减灾、创新创业等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与交流。积极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注重引进先进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智力资源,加快实现改革倒逼,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地促进要素流动,吸引更多国内外机构和宾客来白沙居住、创业和研创度假。


第十四章 推进安全建设,打造平安白沙

第一节 加强党的建设,统领白沙发展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始终站在对党的事业负责、对白沙政治生态负责、对干部健康成长负责的高度,扎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凝聚全社会力量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心花园和白沙现代化建设。

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县乡(镇)村一体、部门间协作、政银企社联动的协同高效运转机制。强化党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县级统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和意识形态责任制,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健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做到“两个覆盖”。加强乡镇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制度机制,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工作队备案管理登记制度。结合“居”、村(社区)“两委”换届,以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星级党组织目标评比和党建示范点为抓手,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村干部素质能力提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更加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倾斜。

加大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事业为上、选贤任能,突出政治标准,在白沙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认识好干部、培养好干部、用好好干部。坚持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党外干部、妇女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注重从艰苦工作岗位选拔干部。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和挂职锻炼。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落实容错纠错机制,鼓励支持干部勇当思想大解放和改革大突破的“排头兵”,勇于担当,敢想敢创,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让能干事者有舞台。

第二节 加强政治建设,构建法治社会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和协商机制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全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外事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开展“双拥”活动,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加快建设法治白沙。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宪法教育,完善监督实施制度,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完善促进和保障白沙改革发展的法规制度。落实司法责任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高广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准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推进白沙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动以党内监督为主的各类监督有机贯通,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加强对营商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强化对公共工程和土地出让项目的跟踪监督,以严密的监督完善治理格局、提升治理效能。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开展“拖、放、等、推、懵”专项治理,促进干部作风持续好转。加大纪律审查力度,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依纪依法严肃查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强化思想道德和警示教育,做到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以用权,守住底线,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第三节 弘扬白沙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白沙红色革命文化、黎苗民族文化、特色农耕文化建设为基石,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白沙文化软实力,提升白沙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创成省级文明城市,深入推进白沙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发挥白沙起义第一枪旧址纪念园、白沙解放纪念园、阜龙乡琼崖革命特委老区等红色教育阵地作用,多点打造红色元素阵地,建设白沙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推动革命传统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乡风文明行动,稳妥推进殡葬改革,践行移风易俗;开展文化惠民行动,升级改造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县科技馆、民族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度;开展网络文明行动,构建网上精神家园;开展文明旅游行动,营造友好文明待客氛围;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引导卫生用餐和反对浪费;开展“道德模范”等系列文明榜样评选活动,培树榜样与树立新风。

推进白沙“文体山城”建设。加快文化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步伐,依托“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和热带天然大氧吧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白沙县全民健身中心及体育文化商务活动孵化器”、“海南体育训练和竞赛基地”、“中国白沙体育旅游特色小镇”。继续引进和配置各类体育集训基地及大型体育赛事,通过举办一系列省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宣传展示白沙发展体育文化产业的软硬实力,提升白沙体育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稳步推进文体旅游融合发展,借白沙“文体山城”文化名片,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促进文体产业惠及民生,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发展体育文化产业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

扩大黎苗文化生态保护区特色品牌影响力。深入挖掘黎苗文化,加强黎锦双面绣、黎陶、苗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推动优秀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点以海南省黎锦博物馆、白沙文化创意中心建设为抓手,做好特色黎族文化展示和多彩黎锦展览、宣传与传播,激发黎锦文化产业潜能。利用“传承人”及“南海工匠”技人资源,与省内外教育机构等合作,通过设置“双面绣”、黎陶等技艺特色课及组织培训班等方式传承民族技艺,焕发黎苗文化生机活力。总结创建经验,夯实文化基础,努力推动“海南中南部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好保护和传承白沙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节 加强安全建设,增强发展保障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加快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自然灾害和企业生产安全普查,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综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健全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机制。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防范,建立健全旅游景区和大型活动安全防控分级管理机制。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提升科技兴安发展水平。强化基础配套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宣教体系建设,提升全民整体安全素质。切实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健全追溯机制。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完善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三防应急体系建设。建立灾害调查评估机制,提升台风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预判能力。加快推进新一代应融合原应急、安监、三防、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指挥平台功能,建立集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预警及应急广播系统,提升极端天气情况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完善水文、气象等监测预警和基础站网,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以及水库水源工程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平台,强化抢险救灾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以白沙智慧平台为依托,加快应急平台系统建设,推进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区应急指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平台功能,提高指挥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开展“智慧三防”、“智慧森林防火”信息化平台建设。以白沙国家航空飞行营地建设为契机,切实发挥其森林巡防、森林救火、应急救援等方面重要作用。推进森林防火通讯指挥系统更新升级工作,积极推动森林防火专用无人机巡查监控系统建设,增强森林火灾“空、地、人”一体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森林防火智能化水平。建设“中部地区森林护航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形成覆盖全省中部林区、农田、城镇的航空护林网络,开展森林巡航、森林火灾消防、应急救援、医疗救护、人工降水、农林喷洒、森林病虫害防治等航空护林相关业务。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强化应急演练,推进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应急实战能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推进应急物资建设和管理,加强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推广巨灾保险,增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深入实施网络安全整体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建全网络社会安全管理法规规章和基础性制度,落实信息网络网址等实名登记制度和网络运营、服务主体法律责任,建立与互联网特征相适应的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网络执法体系和网络信用体系,探索网络空间治理规则制度,提升依法管理网络能力。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化白沙净网行动统筹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文化建设,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战,健全对网上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的监测、研判、预警、处置机制,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加强网络技术手段和管理力量建设,健全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实施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有效净化网络环境。

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织密织牢“天罗地网”风险监测网,强化政银企联动,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常态化开展断链断供风险排查。加强大宗物资战略储备,保障橡胶和全省水资源安全。构建统一高效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第五节 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治理示范区

认真落实海南自贸港法及其配套法律体系,以构建“最多跑一地”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目标导向,加快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县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与能力,努力建成海南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为全省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经验、提供样本。

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整体框架下把握和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探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县乡村一体、条抓块统”协同治理格局。压紧压实县级层面社会治理主体责任,积极推动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向乡镇(居)、村(社区)放权赋能,充分发挥乡镇(居)综治服务平台和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作用。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结构,规范社区权责清单,加强乡村治理。合理配置乡镇街道管理和服务力量,赋予社区更大的基层治理权限,夯实治理职责,优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构建大社区服务新格局。大力推进综治中心、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四位一体”新机制建设。提高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覆盖率。完善信访制度,进一步拓展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信访纠纷化解渠道,畅通群众和企业权益损害信访接访机制。

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发展。推动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实现社区专业化和精细化治理。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城市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探索出台行业组织赋权清单,支持行业组织在市场秩序维护、标准制定实施、矛盾纠纷调处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引导公众以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

构建“最多跑一地”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坚持系统集成理念,推进社会治理领域综合改革,在县级层面搭建新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县综治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成建制入驻社会治理综合服务新平台;按需不定期入驻住建、规划、城管、环保等部门提供针对性服务,在新平台设立无差别受理窗口,推行“一窗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努力实现审批、综合执法、信访接访与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

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坚持社会事务社会办,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搭建信息互通和即时共享应用平台,引导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在线办”和“不见面调解。学习“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立健全“一个网格管治理”“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指挥”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探索推广乡村治理新模式,把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管护等工作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村组织和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联合信用惩戒等法治新路径助推社会诚信建设,促进全民遵法守法。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持续开展社会治安问题突出地区和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整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无毒县”创建,把白沙建成“无毒、无命案、无黑恶势力”的“三五”地区。深化智慧平安社区建设和智慧交管建设,加强物业管理和出租屋管理。

第十五章 完善规划保障和实施机制

本规划纲要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不断完善规划实施和保障机制,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落实,有效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和指导作用。

第一节 强化分工落实

健全规划体系。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年度计划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分析总体规划年度实施进展情况。

加强规划衔接。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规划之间协调一致的原则,进行规划衔接。下级总体规划要在约束性目标、空间功能定位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级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同级总体规划要在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周边地区总体规划进行协调。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本规划确定的经济发展任务及预期性指标完成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园区和镇(乡)应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公共服务领域任务及约束性指标需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园区和镇(乡),各牵头单位要将相关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分解到年度,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进度要求和具体政策,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

第二节 完善政策配套

强化政策保障。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财政、土地、人事、环保等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围绕各类区域发展定位与导向,完善差异化的产业准入指导目录、土地供应与管理政策、环保标准等,健全区域间生态补偿、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共建共享等机制。

推进项目配套。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动作用,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民生、基础设施、能源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

第三节 强化监督评估

强化规划实施评估。完善规划实施全过程评估机制,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和实际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修订方案由县人民政府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县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加强规划监测监督。加强对节能减排、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环节的统计工作,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发挥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及时汇报、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执行力和透明度,实施规划全过程的公众参与,积极借助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力量,运用市民论坛、政策咨询、学术研讨及微信、微博等为我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浓烈氛围。

专栏17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目录

序号

专项规划名称

牵头单位

1

白沙县“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

县发改委

2

白沙县“十四五”固定资产投资规划

县发改委

3

白沙县“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

县农业农村局

4

白沙县“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

县农业农村局

5

白沙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县发改委

6

白沙县“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

县自规局

7

白沙县“十四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县自规局

8

白沙县“十四五”城镇建设发展规划

县住建局

9

白沙县“十四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县交通局

10

白沙县“十四五”环保和生态建设规划

县环保局

11

白沙县“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

县发改委

12

白沙县“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

县林业局

13

白沙县“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县教育局

14

白沙县“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

县文旅局

15

白沙县“十四五”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发展规划

县文旅局

16

白沙县“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

县应急局

17

白沙县“十四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县发改委

18

白沙县“十四五”乡镇发展规划

各乡镇政府

19

白沙县“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县卫健委

20

白沙县“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县民政局

21

白沙县“十四五”财政发展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规划

县财政局

22

白沙县“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县发改委

23

白沙县“十四五”水利水务发展规划

县水务局

24

白沙县“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

县人社局

25

白沙县“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

县发改委

26

白沙县“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规划

县扶贫办

27

白沙县“十四五”移民搬迁规划

县发改委

28

白沙县“十四五”节能减排规划

县发改委

29

白沙县“十四五”社会治理规划

县政法委




微信
X
分享到: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维护单位:白沙黎族自治县党政信息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7723365  0898-12345  邮箱:bsxzfw@yeah.net

琼公网安备 46902502000101号  琼ICP备0500004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250004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电脑版|手机版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维护单位:白沙黎族自治县党政信息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7723365 0898-12345

邮箱:bsxzfw@yeah.net

琼公网安备 46902502000101号

琼ICP备0500004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2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