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不同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融合,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这些形形色色的区域文化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白沙黎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以黎陶、黎族骨器、黎锦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映照着文明的传承。
近年来,白沙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让非遗焕发生机。白沙现有125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代表性项目32个。其中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老古舞、黎族泥片制陶技艺、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等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更是在2010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此外,还有黎族民歌(润方言)、黎族民间故事、黎族渡水腰舟习俗等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黎族白茶制作技艺、啦奥门庆丰收习俗、黎族润方言婚礼习俗等25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二、存在困难
虽然我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缺少活动资金。一是我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方面,采取适当的行政和财政措施,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传艺、交流等活动。但我县财政经费紧张,难以将更充足的经费预算,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上。二是家长在支持青少年在体验或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上的平均花费不高,单次花费在100元及以下占比48.78%,101元-500元占比36.59%,501元-1000元占比43.90%,较其他兴趣班花费较低。
(二)活动频率不高、渠道单一。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在参与传统文化类型中,制作黎锦、传统节日、民族服饰等具有黎苗族特色占比45%,东坡文化、琼剧表演、戏曲戏剧等占12%,古典诗词、音乐舞蹈、书法国画等占35%,其他占8%;在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频率中,每周1次的频率占4.88%,每月1次的频率占9.76%,一年3至4次占24.39%,一年1至2次占53.66%,从未去过占7.32%;在参与渠道中,网络占41%,博物馆占16%,剧院占2%,旅游景点占23%,其他占17%。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主要依托网络,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黎苗族大型传统节日“三月三”、啦奥门等全县性活动,参与频率大多在一年1至2次。存在青少年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尤其是黎苗族特色传统文化传播参与度较低,参与频率不高,青少年参与覆盖面不广,了解渠道单一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不断探索新领域,制作既有传统风韵又符合现代人审美和使用需求的非遗文化,积极借助各种宣传、网络平台宣传推广,让非遗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制作上,而是把“手工技艺”变成“手工经济”。可通过开办黎锦技艺传习馆、培训基地,面向青少年举办各类黎锦传承活动,积极推动黎陶非遗产业发展,构建“产、学、研、旅”一体化模式,大力弘扬黎族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同青少年成长意识结合起来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日常,例如开设特色班、青年宣讲、户外交流活动等;利用传统节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家风故事、革命故事等宣讲,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动员更多的青少年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青少年美育教育,以多元的文化活动形式,带领青少年充分领略中华文化,融入大国文明,加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与认同感,全面提升青少年综合艺术修为。通过黎锦、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推广和传播,让更多的青少年传承好黎陶技艺、读懂黎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三)提高思想文化宣传和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做好青少年群众工作,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做到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宣传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群众;开展理论宣讲、组织实地观摩、组织青年走访慰问孤寡老人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办理情况:
县民族事务局2024年10月8日复函
感谢您对民族工作的支持,根据我县工作实际,现对您的提案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是积极开展黎锦培训活动。我县针对青少年黎锦培训主要由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目前有外聘民间艺人、传承人24人,黎锦培训基地覆盖全县城乡学校21所。每年6月非遗日与县文化馆联合承办中小学生织锦、双面绣、苗绣技艺比赛。
二是积极推进黎族传承技艺活动。白沙黎族自治县第一小学开设黎族传承技艺社团2个,分别是陶艺社团和扎染社团,每周2节课,参与学生72人。民族中学开设黎族传承技艺社团2个,分别是骨雕社团和黎陶社团,每周4节课,参与学生30人。黎陶技艺由县民族事务局开设,每周4节课,参与学生40人。七坊镇中心学校开设黎族传承技艺社团有4个,分别是彩绘石头社团、泥塑社团、陶艺社团和琳琅画社团,每周2节课,参与学生共144人。
三是积极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2024年春季学期23所学校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参加人数共8972人。2024年我县新增3个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分别是海南白沙县阜龙乡白准红色农耕艺术研学基地、白沙海垦大岭苗木产业园研学基地和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海南白沙·综合),进一步丰富了我县优质研学资源。
四是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2024年组织全县42所中小学校开展全国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系列活动,开设小学组、中学组和教师组等3个组别,活动覆盖约2.5万师生,其中“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获奖作品51个:小学生组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1个,中学生组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教师组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优秀指导教师奖1个,并统一报送荣获一等奖的优秀作品参加海南省赛区复赛;“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获奖作品117个:小学生组一等奖10个、二等奖24个、三等奖32个,中学生组一等奖10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3个,教师组一等奖5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7个,并将评比结果和表彰文件报送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今后我局将继续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引进课堂,渗透到各学科当中,积极组织参加黎族传承技艺比赛活动。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各类民族文化活动。鼓励各校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报道民族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的情况和经验,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加宣传教育效果,同时要深入挖掘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联合县旅文局做好黎陶非遗产业研学旅行资源开发工作,构建“产、学、研、旅”一体化模式,大力弘扬黎族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二是继续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广大青少年对中华经典的热爱,营造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
版权所有©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维护单位:白沙黎族自治县党政信息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7723365 0898-12345 邮箱:bsxzfw@yeah.net
琼公网安备 46902502000101号 琼ICP备0500004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250004
电脑版|手机版
版权所有©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主办单位: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维护单位:白沙黎族自治县党政信息中心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27723365 0898-12345
邮箱:bsxzfw@yeah.net
琼公网安备 46902502000101号
琼ICP备05000041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250004